原创:西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规范(连载一):关于消息泉源

产品时间:2023-05-06 00:37

简要描述:

消息泉源是维持记者生命的血液。不能通过消息泉源接触信息的记者无法开展事情。 ——梅尔文·门彻新闻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是消息泉源的竞争。谁在消息泉源方面取得优势,在很大水平上决议着谁能在新闻竞争中占据优势。 因此,善于发现、造就和使用消息泉源应成为对记者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而优秀的记者一定是这方面的妙手。对传媒而言,善于使用消息泉源是传媒之利,反之则是传媒之弊,甚至会生出祸根。...

推荐产品
详细介绍
本文摘要:消息泉源是维持记者生命的血液。不能通过消息泉源接触信息的记者无法开展事情。 ——梅尔文·门彻新闻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是消息泉源的竞争。谁在消息泉源方面取得优势,在很大水平上决议着谁能在新闻竞争中占据优势。 因此,善于发现、造就和使用消息泉源应成为对记者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而优秀的记者一定是这方面的妙手。对传媒而言,善于使用消息泉源是传媒之利,反之则是传媒之弊,甚至会生出祸根。

泛亚电竞在线平台

消息泉源是维持记者生命的血液。不能通过消息泉源接触信息的记者无法开展事情。

——梅尔文·门彻新闻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是消息泉源的竞争。谁在消息泉源方面取得优势,在很大水平上决议着谁能在新闻竞争中占据优势。

因此,善于发现、造就和使用消息泉源应成为对记者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而优秀的记者一定是这方面的妙手。对传媒而言,善于使用消息泉源是传媒之利,反之则是传媒之弊,甚至会生出祸根。《华盛顿邮报》从水门事件报道中获得的庞大荣耀,BBC在凯利事件中遭受的空前重创等许多事例证明晰这一点。实际上,消息泉源问题是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域新闻传媒关注的问题。

海内研究者陈中原通过比力分析世界84个国家或地域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发现,有65个国家或地域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明确对消息泉源举行了规范。消息泉源不仅是记者业务运动面临的首要问题,而且是全世界新闻界关注的第一个职业道德问题。

[1]而现代西方传媒,历经一百年,对如何运用消息泉源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和行之有效的操作规则。这些规则在记者和传媒的新闻运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规约作用,价值难以估量。[1] 陈中原:《点击新闻职业道德关键词》,载《新闻记者》2007年第6期。第一节 消息泉源的界说与类型一、消息泉源的界说《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和《韦氏词典》对消息泉源(source)划分解释如下:提供有关研究、写作或新闻信息的人、书籍或文件。

信息的提供者。凭据上述解释,消息泉源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而详细到新闻报道,消息泉源可界说为,新闻信息的提供者。

二、消息泉源的类型从差别的角度,可以把消息泉源分为差别的类型。对消息泉源举行分类能够资助记者更好地明白差别消息泉源的特质,从而更有效地使用消息泉源。1.凭据泛起早在新闻报道中的消息泉源的差别属性,可将消息泉源分为信息提供人、信息提供机构和信息提供介质三种。

(1)信息提供人即信息的提供者是人,包罗记者、新闻当事人、眼见者、新闻讲话人、官员、专家等。在这类消息泉源中,一般认为,记者是最好的消息泉源。

(2)信息提供机构顾名思义,这类消息泉源是以机构而非人的身份或面目泛起在报道中。如“五角大楼”、“世界卫生组织”等。(3)信息提供介质即新闻信息的提供者是文件、档案、书籍、新闻稿、音像制品以及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流传介质。其中,互联网作为消息泉源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从是否在新闻报道中指明消息泉源的真实身份或名称,消息泉源可分为实名消息泉源和匿名消息泉源。(1)实名消息泉源(named/identified sources)实名消息泉源是新闻报道中公然指明信息提供者真实身份或名称的消息泉源。实名消息泉源是仅次于记者的第二好的消息泉源。

实名消息泉源一般在指明姓名或名称的同时,还要指明其他相关附加信息,以保证其身份或名称简直定性或唯一性。好比在信息提供人的姓名前面指明其头衔、所在机构、所在国家、地域等等信息。尺度的实名消息泉源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身份或名称的真实性,二是身份或名称简直定性。

因此,对实名消息泉源,记者的形貌应尽可能准确详细,至少在报道中第一次提到该消息泉源时应如此。只管实名消息泉源的可信度比力高,记者在也应形貌其靠近信息的水平,以进一步增强消息泉源及其提供信息的可信度。同时,使用实名消息泉源一般也应予以核实。(2)匿名消息泉源(anonymous sources)匿名消息泉源也称秘密消息泉源(confidential sources)、隐名消息泉源(unnamed/unidentified sources)。

所谓匿名消息泉源,就是新闻报道中不指明真实身份或名称的消息泉源。受众不能凭据报道提供的有关消息泉源的信息确认其身份或名称。对受众而言,匿名消息泉源是新闻报道中可信度最低的消息泉源。常见的匿名消息泉源如“权威人士”、“消息人士”、“业内人士”、“专家”、“某报”等。

一般情况下,对受众而言,新闻报道使用实名消息泉源比使用匿名消息泉源更能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美联社和美联社总编辑协会2005年对全美42个州1611名读者的观察显示,在被问及匿名消息泉源总体上对他们对报道的信任有何影响时,44%的人认为能降低对报道的信任,42%的人认为没有什么差别,11%的人认为能会增加对报道的信任。从观察看,使用匿名消息泉源对报道的可信度影响还是很大的,有近一半的观察工具认为匿名消息泉源可能会降低他们对报道的信任。所以,在使用消息泉源方面的一个通常的规则就是尽可能使用实名消息泉源,制止使用匿名消息泉源。

可是要说明一点,从提供信息的质量来讲,实名消息泉源并不一定比匿名消息泉源更可靠。二者的区分主要在于对消息泉源的身份或名称是指明还是隐匿,而与所提供信息的质量没有一定联系。

3.凭据是否具备提供信息的资格,消息泉源可分为真消息泉源和伪消息泉源。真消息泉源是指具备就某一事件或问题提供信息资格的消息泉源,伪消息泉源则指不具备这一资格的消息泉源。区分消息泉源的真伪,对记者凭据差别的报道需要选择恰当的消息泉源从而制止滥用消息泉源有重要意义。

例如,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是一个真消息泉源,但对政治问题或军事问题就可能是一个伪消息泉源。下面将着重谈一下有效使用专家类消息泉源和权威消息泉源的问题。

(1)专家类消息泉源专家类消息泉源是记者经常使用的一类消息泉源。使用专家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用其所长。“记者必须注意,只在其专业知识领域内运用消息泉源。当消息泉源被问及他们狭窄的专业知识规模内的问题时,他们是有用的。

” [1] CNN国际频道高级制片人萨拉·亚格林认为,如果被采访者是某个方面的专家,那就应该发挥这个专家的长项,集中在其所擅长的领域内提问。也就是说逾越其专业知识或擅长领域,专家就会“失灵”,就可能酿成伪消息泉源。这是记者必须深切注意的。

滥用专家是海内传媒界比力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记者在使用专家时往往只看头衔巨细、职位崎岖、知名度如何,却忽视其是否擅长记者要采访相关问题。

经济学家茅于轼每年约接受1000次采访,但有些采访和他的专业毫无关联,记者却非要他讲。好比他从不研究股票市场,采访这方面问题的特别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也有相同的履历:有时候媒体记者打个电话说:“叶教授,我们正在关注某个什么问题,您有什么想法啊?”我说我没有什么看法,我没有研究。“哎!你不需要研究,你随便说两句就行了!”我怎么能随便说两句呢?我说话也得有个责任心吧?……[2]叶朗认为,这是一个记者的道德问题,而不仅仅是专业性太差的问题。事实上,叶朗教授反映的问题在海内传媒界是一个比力普遍的现象,就是使用专家类消息泉源的随意性和不卖力任。

所以,记者在使用专家类消息泉源时,务必辩明真伪,也就是首先要思量该专家对你的问题是否擅长?务须要找到真正擅长此问题的专家。要制止将一个专家当成万事通,抓住不放,什么问题都问;也要制止随便找个专家随便说两句的做法。(2)权威消息泉源盲信权威是许多记者的心理。所谓权威消息泉源只是讲明其在某个规模或领域内最有威望、职位,但并不即是他们提供的信息就是可靠的(这里的可靠是指真实可信),因此不能将消息泉源的权威性和其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混为一谈。

记者应十分清楚的这一点。《华尔街日报》记者在观察安稳公司丑闻时,华尔街最负盛名的高盛公司执行董事资深能源分析家戴维·弗莱舍认为,安稳公司是一个有着辉煌光耀前景的伟大的公司,不行能藏污纳垢,他坚持预测安稳公司年增长率为25%,并建议强力买进。对安稳公司的问题,弗莱舍说:“安稳起了些烟雾,但绝无火灾。

”[3]事实证明,这位权威对安稳的分析预测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华尔街日报》记者没有自己的判断,尽信诸如此类的权威之言,就不行能将安稳公司的丑闻揭穿。2007年1月1日,一架印尼客机在航行途中失踪。

第二天印尼国家搜救委员会讲话人和失事客机所属的亚当航空公司讲话人公布消息说,在苏拉威西岛山区发现了失事客机的残骸以及90具遇难者的遗体。这一信息传遍世界。事实证明这一信息是错误的,只管公布这一信息的两个消息泉源不行谓不权威。

盲信权威在海内传媒界尤为严重。纵然来自权威的信息显着违背知识或令人生疑,一些记者和传媒也会照搬不误。

好比,中国某权威科研机构在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生长陈诉NO.3》中说,中国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该信息危言耸听,显着违背知识,但还是被一些传媒广为引用。上述事例说明,对权威消息泉源也应持一种质疑的态度,多一些品评的眼光,不行盲信。(插页)消息泉源的品级凭据消息泉源提供信息的准确性,路透社将消息泉源分为三个品级:(1)记者是最好的消息泉源路透社认为,报道涉及事实而非看法时,记者是可能存在的最准确的消息泉源。

“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展现’新闻,而不仅仅讲述它”。(2)实名消息泉源次之实名消息泉源是仅次于记者的第二好的消息泉源,使用实名消息泉源应注意以下问题:·只要有可能,应通过姓名和职位来确认消息泉源的身份。·告诉读者消息泉源靠近信息的水平以使读者权衡报道的准确性。·信息来自实名消息泉源通常也应予以核实宁静衡,特别是在冲突或谈判的情形下。

·一个实名消息泉源可能不如一个匿名消息泉源可靠。·如果报道受到挑战,实名消息泉源会提供更多掩护。好比,它有助于制止可能导致记者不得不掩护消息泉源身份的情形。

而且实名消息泉源连同录音带和小心记载的条记,有助于防止消息泉源否认他们给报道提供的信息。(3)匿名消息泉源是最差的消息泉源一般情况下,匿名消息泉源是最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的消息泉源,因而是消息泉源中最差的一类。(泉源:A handbook of Reuters journalism)三、消息泉源与现场视察1.现场视察现场视察是记者获得信息的另一条渠道。

与使用消息泉源相比,现场视察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记者亲历事件现场,不仅更易相识事件真相,而且能够亲眼眼见许多细节,使报道更真实生动。

只管记者也可以通过采访消息泉源相识事件,可是那无论如何比不上记者在现场。《南方周末》记者伍小峰的采写深度报道《暗访长江抛石护堤一工程》就是通过现场视察完成的。他化妆成民工到一条运石料的船上,全程记载石料的装载、运输、抛江历程。他说:“完全是到场全历程的观察,我记载他们很微妙的动手动脚的措施,如果不在现场亲历,你基础没法知道。

”[4]正是现场视察使记者获得了其他采访方式无法获得的工具,从而无可反驳地揭破了长江抛石护堤造假的内幕。不仅如此,现场视察也是记者查证信息真伪的最好方式,究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在上面提到的印尼客机失踪事件中,官方讲话人的消息泉源是西苏拉威西省省长,而省长的消息泉源是警方陈诉,而警方的消息泉源是一位声称发现飞机残骸的当地村民。实际上,村民的消息是否可靠只要到现场一看便会知晓,可是遗憾的是无论是官方,还是传媒谁都没有到现场去查证就公布了信息,效果制造了这一“国家欺骗”。因此,亲眼眼见事件对记者很重要,每当事件发生时,记者首要的目的就是尽快赶到现场,直接视察事件。

正如BBC前首席记者凯特·阿迪所说,一个记者应当把充当掌握第一手资料的眼见者作为自己的中心原则。新闻公布会和官方声明虽然有用,但不能取代原始的事实。2.消息泉源与现场视察的关系只管现场视察是记者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

可是,它并不能削弱消息泉源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更不能取代消息泉源。首先,记者不行能总“在现场”,尤其是突发事件的现场。

因此,在更多的情况下,记者是依靠消息泉源来获取信息。其次,纵然记者泛起在事件现场,一般情况下,仍需要采访其他消息泉源,以获得对事件的进一步的相识和认识。如果一篇报道,纵然是现场报道,只有记者一小我私家在唱独角戏,没有其他消息泉源,那么报道可能就不够完美。

四、消息泉源的造就消息泉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因此,造就与消息泉源的良好关系对记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当信息比力敏感或者透露信息可能给消息泉源造成倒霉影响时。消息泉源不愿或不敢为记者提供信息的一个基础原因就是不信任,这就需要记者花功夫造就与消息泉源的关系,建设信任。

在这方面,美联社记者比尔·巴斯克威尔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比尔·巴斯克威尔在决议做心理康健方面的报道后,并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先在消息泉源身上下了一番光阴。他时常给那些消息泉源打电话、谈天,还经常去他们家里造访。

有一天,一位消息泉源约他出来并告诉他一个重要信息,司法部正在对弗吉尼亚州州立中央医院两名病人的死亡举行观察。巴斯克威尔认为,这是他在心理卫生领域生长消息泉源所做的大量事情的效果。“因为他们可以把这些消息透露给《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或是我们(美联社)。

我想,他们之所以选择我们是因为我一直与他们保持联系……” [5]巴斯克威尔的做法对报道某个领域的记者具有标本意义。如果记者想要在这个领域的报道中有所建树,源源不停地获得新闻,就必须像巴斯克威尔那样在造就消息泉源方面多下功夫。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平时在造就消息泉源方面下的功夫也往往会派上大用场。

美国《明星纪事报》曾因报道2000年1月发生在西顿霍尔大学的一场火灾荣获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团队有截稿时间限制新闻报道奖。该报刑事审判和执法事务记者盖伊·斯特林对此功不行没,他为报纸获得了别人无法获得的重要信息。他在总结报道乐成秘诀时说:毫无疑问,在观察中没有适当的消息泉源,我是不行能获得这些信息的,这些人都是我认识的、《明星纪事报》事情的21年中生长起来的消息泉源。看起来得来很容易,但这确实是生长消息泉源、与人互助、当你需要别人的时候能够在电话上找到他们以及由于人们认识并信任你,使你能够举行内部观察等的效果。

[6]只管大多数记者都知道造就消息泉源的重要性,可是许多记者难以做到这一点。“做记者的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他可能会把信息源的资料存档,然后就徐徐把这些人遗忘,直到有另一个故事需要他们帮助提供质料时,才会想起他们。……”[7]记者失去一个消息泉源,就即是失掉一条的消息渠道。实际上,失去消息泉源更主要的原因不是疏忽,而更多在于记者的惰性,不能持之以恒。

如果说发现消息泉源依靠的更多是敏感宁静时留心,那么造就消息泉源则更多依靠久远的眼光、耐心的投入和理性的处事以及良好的相同能力。一名记者,如果想要在自己的报道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在造就消息泉源方面深挖洞广积粮。

五、消息泉源的可信度评估消息泉源的可信度就是消息泉源值得信赖的水平。消息泉源的可信度直接决议着其提供信息的质量,总的来说,消息泉源提供的信息越准确客观公正,消息泉源就越值得信赖,其可信度就越高。可是消息泉源的可信度又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为保证所获信息的质量,记者编辑必须要自问——这个消息泉源可以信赖吗,在多大水平上值得信赖?就是要对消息泉源的可信度举行认真评估。差别类型的消息泉源其可信度的评估方法会有所差别,但也有共性。

通常可从以下角度来对消息泉源的可信度举行评估:(1)念头如何?消息泉源提供信息是处于何种动的或目的?有无不行告人的特殊目的?消息泉源提供信息的念头往往直接决议着其提供信息是否客观、公正和准确。所以记者面临消息泉源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他或她提供信息的念头是否合理?西方一些主流传媒在自己的采编规则中强调这一点。(2)是否权威?消息泉源是否是某个领域的权威?由于权威消息泉源在某个规模或领域的最有威望、职位,所以权威消息泉源更具令人信服的气力。

一般来说,涉及该规模或领域的采会见题,消息泉源的威望职位越高,其可信度就可能越高。(3)靠近性如何?消息泉源是否处于提供某信息的适当位置?一般来说,消息泉源越靠近信息,其可信度可能就越高,好比消息泉源是事件的直接眼见者,相反消息泉源距离信息越远其可信度越低。这也是记者要区分消息泉源提供的信息是一手资料还是二手三手资料的原因。(4)关联度如何?消息泉源与其提供的信息是否存在某种利益关联?好比消息泉源提供的信息能够使其从中获益。

一般来说,消息泉源与其提供信息的利益关联度越低,其可信度就可能越高。(5)精致度如何?消息泉源提供的信息是否详细详细?一般来说,消息泉源提供的信息越详细越详细,好比说提供许多细节性的工具,其可信度就可能越高。(6)能否自圆其说?消息泉源提供的信息有无自相矛盾之处?如果信息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那么该消息泉源的可信度就值得怀疑。(7)历史记载如何?如果消息泉源以前提供过信息,那么其历史记载如何?以此可以判断其可信度。

一般来说,历史记载越好,其可信度可能越高。但这并不即是说,可信度高的消息泉源提供的信息就一定是可靠的,仍须审慎考证,记者必须清楚这一点。(8)可证实性如何?消息泉源提供的信息的同时是否提供了可验证其信息的资源或路径?好比提供了可证实信息的其他消息泉源,或者该信息能为其他消息泉源或事实所证实。

一般来说,消息泉源提供信息的可证实性越高,其可信度可能越高。对消息泉源的可信度评估要注意问题,一是上述每个评估角度只是提供了评估消息泉源可信度的可能性。好比说,一般情况下,消息泉源越权威其可信度就可能越高,但并不一定如此。

因为消息泉源的可信度受多种因素制约,因此应只管从多个角度对消息泉源举行综合评估,不能单打一。通常记者评估的角度越多越严谨,评估的准确性也就越高。

(插页)广播电视新闻制作人协会(The Radio-Television News Directors Association,缩写RTNDA)评估消息泉源的方法:·消息泉源怎样获得其所知道的工具?能通过政府档案或其他文献证实消息泉源的信息吗?如何能通过进一步的报道或通过其他消息泉源确认这一信息?·存在潜在的假设,消息泉源依赖记者询问的工具吗?·消息泉源的看法有多大代表性?此外人知道消息泉源知道的工具吗?·消息泉源已往的可靠性和声誉如何?·消息泉源提供信息的念头是什么?消息泉源不得不获得或失去什么?该信息使消息泉源看起来更好、更坏、有罪或清白吗?·记者同消息泉源的关系如何?·为什么使用这个消息泉源?使用该消息泉源是因为记者处于慌忙之中,而且该消息泉源在截稿前经常能提供好的引证吗?这个消息泉源的使用是否过分?· 记者担忧失去这个消息泉源吗?那种感受歪曲了记者的判断吗?记者正被这个消息泉源利用吗?·关于这一报道存在具有专门知识的独立小我私家吗?另有其他人能资助记者查证消息泉源提供的信息吗?(泉源:RTNDA Ethics Guidelines)六、消息泉源的掩护消息泉源的掩护的焦点问题是匿名消息泉源的掩护。一些消息泉源有时会以为其身份保密作为向记者透露信息的条件,记者一旦作出答应,就必须信守答应。

世界许多国家都将掩护消息泉源作为其新闻道德准则。凭据陈中原的研究,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40多个国家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要求记者掩护消息源。在西方传媒界,掩护消息泉源已成为一条公认的基本新闻原则,并获得相关执法的一定保障。

也就是说,掩护消息泉源有两种方式,一是新闻规则掩护,二是执法掩护。1.美王法律对消息泉源的掩护执法对消息泉源的掩护是通过掩护记者拥有不披露消息泉源的特权来实现的。到现在,美国已有30多个州(特区)通过盾法,以差别的方式掩护记者免遭司法机构强迫其披露秘密消息泉源。例如,亚拉巴马州的盾法例定:禁绝强迫任何供职于、联系于或受雇于任何报纸(电台或电视台)的人,在具有从事新闻收罗事情资格的时候,在任何司法法式或审判中,在任何法庭或任何法庭之大陪审团眼前,在任何法官及事情人员眼前,在任何议会委员碰面前,或在其他地方,披露他获得的、刊载于他供职的、联系的或受雇的报纸(或播出于任何电台或电视台)的信息的泉源。

[8]联邦没有盾法,执法对消息泉源的掩护是通过司法部限制联邦机构传讯新闻记者的指导目标来实现的,这些目标对记者掩护消息泉源提供了一定的执法支持和保障。可是要说明一点,无论美国各州还是联邦,执法赋予记者掩护消息泉源的特权都是不是绝对的,因此记者被法庭下令强迫披露消息泉源的事情并不稀有。

2.欧洲法院及英德的执法划定在欧洲,欧洲法院认为,如果强迫记者披露消息泉源,媒体的公共监视功效可能会因此被严重损害。因此,强迫记者披露消息泉源有悖欧洲人权条约第10条的划定,除非压倒一切的公共利益要求识别该消息泉源。在英国,1981年克制藐视法庭法第10节对披露消息泉源划定如下:除非法院相信,举行某项披露是为了正义、国家宁静,或为了预防骚乱或犯罪所必须的,否则法院不行要求某人披露其所卖力的出书物中所包罗的信息的泉源,任何拒绝此类披露的人也不会因其拒绝行为而犯有藐视法庭罪。[9]也就是说通常执法不强迫记者披露自己的消息泉源。

这一划定旨在保证掌握有关公共利益信息的消息泉源不会因为畏惧自己的身份被披露而不敢提供信息。同时,该法第10节的划定也清楚的讲明,传媒的这种宽免权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如为了正义、国家宁静等原因,法院可以要求新闻记者披露相关信息的泉源。在德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划定:协助到场或已经协助到场定期出书物及广播电视节目的准备、制作或流传的专业人员,有权拒绝提供有关来稿或质料的作者,提供人或泉源的证据,并有权拒绝提供关于他们的运动的证言,只要这些来稿、质料和信息是出于编辑新闻的需要。[10]从美、英、德以及欧洲的司法例定来看,它们都对记者掩护消息泉源提供了某种水平的执法特权,可是这种特权都是不是绝对的特权。

在实践中,为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传媒一般都市捍卫掩护消息泉源身份的原则,美国传媒界尤其如此。《华尔街日报》记者约翰·J·凯勒曾说,如果有人告诉他一些秘密,他将把他们看成与他的孩子一样重要,他会用生命掩护他们。

传媒和记者为掩护消息泉源往往不惜违抗法庭之命,记者不惜为此坐牢。2005年7月6日,《纽约时报》记者朱迪·米勒因拒绝透露其消息泉源被法官裁定藐视法庭而入狱。在华裔核专家李文和诉美国政府侵犯其隐私权案中,美国联邦法官要求报道所谓“李文和特工案”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美联社、《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的5名记者必须向法庭披露直接提供有关消息的官员的身份,但5名记者拒绝互助。2004年8月,法官裁定5名记者犯有藐视法庭罪,每个记者被处以天天500美元的罚款,直到他们说出消息泉源为止。

为制止输掉讼事后的更大风险和损失,2006年6月2日,5家新闻机构不得反面李文和告竣庭外息争,并向李文和支付75万美元。该报认为,这是掩护消息源和记者最好的措施。西方传媒为作甚掩护消息泉源不惜价格?可归结为几点:第一,如果记者不掩护对消息泉源的身份,就会失去消息泉源的信任,就会失去获得信息的渠道,记者和传媒的消息泉源就会枯竭,传媒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第二,披露消息泉源的身份可能会置消息泉源于倒霉的职位,好比危及其生命、使其丢掉事情;第三,这样做会破坏传媒老实、独立的声誉;第四,民众的知情权受到损害;第五,一些犯罪违法或错误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视。3.我国掩护消息泉源的现状在掩护消息泉源方面,海内的现状可从几个方面来考量:(1)执法法例方面。

海内现在尚无掩护消息泉源执法法例,因此记者为掩护消息泉源所作的努力往往得不到执法支持和保障。(2)司法实践方面。传媒在诉讼中如果为掩护消息泉源而不让消息泉源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传媒就陷入被判败诉的尴尬处境。

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相关判例中,传媒鲜有胜诉。(3)传媒规则方面。罕有海内传媒将掩护消息泉源作为明文的职业规则要求记者编辑执行。

也可以说,海内传媒界基本上没有在掩护消息泉源方面形成广泛的共识和坚定的态度。但这种情况正在有所转变。例如,《广州日报》在2007年2月宣布的《广州日报采编行为规则》中明确划定:“我们有义务掩护匿名提供信息者。

匿名消息泉源人的身份将不会被透露给《广州日报》以外的任何人。”[11](4)传媒实践方面。只管掩护消息泉源既无执法法例保障,也缺少规则的明确支持,可是掩护消息泉源的理念仍为一些传媒和记者所接受并践行。

前《南方周末》记者杨海鹏2001年揭破浙江丽水市黑帮事件后,当地召开新闻公布会反扑,报料人很紧张。杨海鹏对他说,就说“你就说没见过我,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吧。我不怕打讼事。

” [12]杨海鹏认为,作为记者有义务掩护消息泉源,只管在中国现在还找不到执法的支持,但做为职业记者必须做到。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广州华侨衡宇开发公司诉《中国革新》杂志社名誉侵权案中,在面临高额赔偿的庞大压力下,该杂志坚持掩护消息泉源。他们宁肯败诉也不建议消息泉源作为证人出庭作证(最后该杂志社在消息泉源主动出庭作证的情况下出乎意料地胜诉)。

可是,另一方面,许多传媒和记者缺乏掩护消息泉源的意识。在某种压力下,一些传媒和记者往往会把消息泉源交出去。这说明,一些传媒和记者并没有把掩护消息泉源上升到职业道德的层面上来认识,随意性比力大。[1] [美]梅尔文·尔著:《新闻报道与写作》(第9版),展江主译,中原出书社,2003年版,第344页[2] 李良荣主编:《为中国传媒切脉》,复旦大学出书社2006年版,第76页。

[3][美]丽贝卡·史女士 约翰·R·埃姆什威勒著:《24天 安稳完蛋真相》,荣恩琳译,上海远东出书社2004年版,第30-31页。[4] 谢春雷编著:《解开真相——〈南方周末〉知名记者报道手册》,浙江人民出书社2004年版,第47页[5] [美]杰里·施瓦茨著:《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曹俊 王蕊译,中央编译出书社2003年版,第201页。[6] [美]基思·伍兹编:《美国最佳新闻作品集2001》,李隽琼等译,新华出书社2003年版,第210页[7] [美]威廉·E·布隆代尔著:《〈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徐扬译,中原出书社2006年版,第4-5页[8] [美]唐·R·彭伯著:《公共传媒法》(第十三版),2005年版,张金玺 赵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书社,第373页。[9] [英]萨莉·斯皮尔伯利著:《媒体法》,周文译,武汉大学出书社2004年版,第366页。

[10] 陈力丹 费杨生:《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载《学习时报》。[11] 见《广州日报》2007年2月5日版。[12]谢春雷编著:《解开真相——〈南方周末〉知名记者报道手册》,浙江人民出书社2004年版,第152页。


本文关键词:泛亚电竞,原创,西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规范,连载,一

本文来源:泛亚电竞-www.txdtzd.com

产品咨询

留言框

  • 产品:

  • 您的单位: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详细地址:

  • 留言内容: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

电话

0477-20953979

扫一扫,关注我们